
試管嬰兒歷史/ History of IVF
試管嬰兒是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技術(IVF)的俗稱,是指分別將卵子與精子取出後,置於試管內使其受精,再將胚胎前體——受精卵移植回母體子宮內發育成胎兒。試管嬰兒是用人工方法讓卵子和精子在體外受精並進行早期胚胎髮育,然後移植到母體子宮內發育而誕生的嬰兒。
1959 年,美籍華裔生物學家張覺民教授首次將體外受精的36隻兔子胚移植到 6 只借孕兔子的輸卵管中,並使之成功地分娩出15隻健康的小兔子。家兔體外受精與移植的成功,為人卵的試驗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後來,英國的兩位婦產科專家帕特里·克斯蒂托和羅伯特·愛德華茲從60 年代初期開始密切合作,在1965 年提出了人卵在玻璃管內可能受孕的證據,特別明確地描述了雄性配子與雌性配子的成熟過程。此後,他們又經過十多年的艱苦努力,試管內受孕的試驗終於在1978 年取得了成功。
世界上首例“試管嬰兒”誕生於1978年的英國,取名為露易絲·布朗。自1978 年以後,試管嬰兒的家族不斷壯大,平均每天都有4 名出自試管的小天使來到人間。我國在這方面起步較晚,1988 年,中國誕生了首例試管嬰兒。如今已經有超過800萬人以試管嬰兒的形式出生,給世界無數的家庭帶來幸福。
第一代試管嬰兒技術
IVF
第一代試管嬰兒技術,即常規受精方式,主要通過分離技術,如密度梯度離心等,將質量不好的精子去除,然後與取出的卵子在特定的培養條件下共同孵育,精子和卵子受精形成受精卵並分裂發育成胚胎。胚胎培養到第三天或第五天,胚胎學家會選擇具有發育潛能卵裂期胚胎或囊胚移植到體內,最終形成胎兒。
第二代試管嬰兒技術
ICSI
1992年由比利時 Palermo醫師及劉家恩博士等首次在人體成功應用卵漿內單精子注射(ICSI),主要是通過顯微操作將精子直接注射到卵子的胞漿內使卵子受精,是一種被動的受精方式。與一代試管相比,它主要依賴於胚胎操作專家的經驗選擇精子,缺少精子之間的相互競爭和優選。第二代試管嬰兒技術的出現後,世界各地誕生的試管嬰兒迅速增長,每年美國出生的試管嬰兒有5萬名。
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PGD/PGS
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和篩查(PGD/PGS),主要是指在胚胎植入體內之前,通過顯微操作取出胚胎的細胞進行分析,從生物遺傳學上診斷胚胎是否攜帶致病基因以及染色體異常,而篩選健康胚胎進行移植,避免因遺傳病而終止懷孕的風險,有效提高移植後胚胎著床率和胎兒活產率,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使不孕不育夫婦不僅能喜得貴子,而且能優生優育。